首页

奴隶岛女王踩踏

时间:2025-05-28 17:18:44 作者:中国南方今年最强降雨开启 北方热力持续升级 浏览量:42036

  中新网赣州11月27日电 (熊锦阳)1200多年前,部分中原人避乱南迁,溯赣江而上,来到赣南。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因地理位置优越,土壤肥沃,成为接纳南迁中原人的重要一站。

  在外为客,落赣为家。客家人在举族迁徙、砥砺前行的历程中,形成爱国爱家、耕读传家、崇文尚武、敬祖睦宗、吃苦耐劳、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,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,千百年来璀璨夺目,自成一派。

  11月27日,中新网记者走进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的江西客家博物院,探访国内外目前规模最大、功能最全的客家文化建筑群,沉浸式感受千年客家文化魅力。

图为江西客家博物院。 熊锦阳 摄

  江西客家博物院设立于2010年,是江西省首家全方位展示客家文化的专题博物院,也是一座客家人寻根问祖的“精神家园”,被称为客家文化“大观园”。

  走进客家博物院,沿着广场向右,五根石雕艺术柱组成的南迁柱矗立眼前。从“衣冠南渡”到“筚路蓝缕”,从“留住根脉”到“裔播四海”,石柱以浮雕、沉雕、浅雕等方式记述了客家人历史上的五次大规模南迁历程,也解答了“客从哪里来?”“客往何处去?”

  “现在我们看到的照壁上的这个‘福’字,它由蝙蝠、鹿、仙鹤三种动物组成。蝙者,福也;鹿者,禄也;鹤者,寿也。福、禄、寿‘三星’高照是为‘福’,而‘田’乃万福之源,有田才有福。”在客家宗祠前庭,讲解员刘江艺向游客介绍客家人千年来对“福”的理解和追求。

讲解员正在向游客介绍客家历史。 熊锦阳 摄

  “茯苓切片三分白,朱砂碾粉一片鲜红,五爪佛手颠倒挂,小小葫芦巧玲珑……”在客家博物院的客家博物馆,一段国家非遗“东河戏”经典剧目《牡丹对药》精彩开演,悠扬婉转的唱腔赢得现场游客热烈掌声。

  东河戏发源于赣县区白鹭村,起源于明嘉靖年间的高腔“坐堂班”,因其形成赣州东面贡水流域,故称东河戏。表演语言以“赣州官话”为基础,穿插“客家方言”,朴实生动又富有民间生活气息。

江西客家博物院内演出的东河戏。 熊锦阳 摄

  寻根问祖、品阅非遗、聆听民谣……内容丰富的客家文化吸引了大批游客到客家博物院游玩。今年5月,一场集体婚礼在江西客家博物院举办,23对新人倡导“婚事新办、喜事简办”,以客家习俗传承中式浪漫。据刘江艺介绍,客家人骨子里的勤劳节俭,与新时代倡导的“婚事简办”价值观不谋而合。“客家博物院会对那些零彩礼新人免费开放,让他们在这里以客家习俗举办中式婚礼。”

  “传承和发扬客家文化,要倡导新时代青少年文化自信,通过开展馆际交流、馆校合作、院企联盟等措施,实现客家文化进校园、进社区、进企业,激发他们的爱国爱家、爱岗敬业的斗志和热情。”江西客家博物院原副院长彭晓东表示,下一步,赣县区将打造一个“客家摇篮”江西客家族谱文化陈列馆,让世界客家人感受客家族谱的文化盛宴。(完)

【编辑:王超】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芭堤雅昆明路演 暑期中国赴泰游有望再“升温”

近年,太原市已接待保障省内外120余所高校约4万人次来并开展红色教育和国情教育研学,先后与20所高校开展全领域合作38项。并以黄河文化为纽带,打造“三个联盟”,邀请北京大学等25家合作高校成立学术委员会,搭建了文物保护、文旅融合、人才培养的高层次交流平台。

“美美与共道中华:中国的非遗保护与传承”主题对话会在北京召开

伴随着“龙的传人”的歌声,近期,百余华侨华人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卢浮宫欢聚共庆新春佳节。舞龙表演吸引各国民众参与互动,分享新年的喜悦。

一见·九场座谈会里的“一以贯之”

据悉,“21世纪全球眼科领袖榜”(World EyeCon21)由全球排名第七的《亚太眼科杂刊》(Asia-Pacific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, APJO)主办,旨在表彰21世纪眼科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眼科医生。

全球可持续交通高峰论坛举行,滴滴出席并参展

当前,人类社会正在快速进入数字时代,网络带来了未成年人学习、娱乐、社交、参与社会生活等内容和方式的全面变革,开始越来越全面地影响未成年人的成长。“不论是未成年人权益保护,还是犯罪预防,网络都成为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。”佟丽华表示,要充分认识网络快速发展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带来的新挑战。

国台办:唯有民进党当局放弃“台独”分裂立场才能让台湾同胞过上好日子

同时,线上线下也讲究协同策略。根据预算、行业和阶段,可以把三个媒介组合进行有机的融合。预算有限,可以主要在线上娱乐和线上社媒;有预算,且目标是更广泛人群,可以线上平台和线下梯媒“五五开”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
女王论坛